20多年前,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蓝旗卡伦乡烧锅村生态条件恶劣,由于山上植被破坏严重,每年都会发生山洪冲毁农田的情况。为了生存,村支书石景山从20年前开始便带领村民们植树造林,年复一年的坚持,不但让该村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0%,还给村民们创造了一个脱贫致富的“绿色宝库”。
“20年前,山上已经基本上看不到植被了,忙活一整天也砍不了多少柴。更严重的事情是,由于山上都存不住水,一下雨就会形成山洪,每年都有许多庄稼被冲毁。”烧锅村村支部书记石景山告诉记者,村里的耕地都是“望天收”,粮食产量很低,村民们的生活很贫困。“庄稼毁了,日子就更没法过了。”
为了改变山洪年年冲毁农田的现状,为了有口饭吃,从1993年前后,已就任村支部书记5年的石景山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。“我把山地都分给了各家各户,一户大约30亩,条件很简单,就是要在地里栽满树。”石景山说,当时许多人都不愿意种树,普遍存在抵触心理。“那会儿村民基本没有什么收入,种树是笔不小的开支,大家觉得,种树见效太慢,是在瞎折腾。”石景山告诉记者,尽管许多人不情愿,但他还是硬“逼着”大家走上了这条造林之路。“一年利用一个月时间植树,一亩地可以种植200多棵,但许多地方都是山砬子,一天只能种20多棵。虽然大家吃尽了苦头,但还是坚持了下来。”
据介绍,到2006年,烧锅村周围山坡上,能种树的地方基本上都种上了树,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一层“绿毯”。“现在烧锅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81%,林地面积达到17500亩。”石景山说,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,山洪冲毁农田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。与此同时,山坡变绿后,还成了一座“绿色宝库”。
61岁的村民张明远告诉记者,从每年8月份开始,村民们都会起早贪黑往林子里钻。“山上的蘑菇太多了,松蘑、肉蘑、针蘑,大概有十来种蘑菇,脚迈进林子,不用动,周围的蘑菇就够采一阵子了。”张明远说,他们一家今年靠采摘野生蘑菇,一共收入3万多元。“这还算少的,有的人一天至少能采七八百元的蘑菇,两三个月就能收入七八万元。”
“野生蘑菇每年能卖1000多万元,能给每户平均增收3万多元。”石景山告诉记者,虽然农民见到了实惠,但他觉得这些收益还可以更多。“附加值太低,利润的大头都让蘑菇贩子挣走了。下一步我们要成立合作社,注册自己的商品,进行深加工,增加蘑菇的附加值。” 以前蓝旗卡伦乡十分偏僻,大家都叫这里‘蓝旗旮旯’。近两年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,“藏”于深山的烧锅村开始掀起神秘的面纱。“承赤高速在我们村有个收费站,今年,承德市交通局又把大家盼望多少年的通组土路,修成了水泥路,彻底改变了村民的出行条件。”石景山说,他这辈子有三个大愿望,一个是植树造林,一个是让村民都走上水泥路,现在头两个愿望都实现了,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能把烧锅村带上致富路。“我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,希望这个愿望能够早日实现。”
|